痛惜!17岁羽毛球小将猝死....一定要学会救命的“黄金四分钟”急救法!
脑源性猝死也是运动性猝死的一种类型。脑源性猝死的原因主要包括脑血管畸形、脑动脉瘤、脑动脉硬化。剧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,血压升高,造成原本硬化的动脉、脑血管瘤、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,导致运动者因脑出血、脑水肿而死亡。
此外,中暑等其他原因也会诱发猝死。体温调节紊乱可导致健康人发生猝死。剧烈运动尤其是在高热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,可诱发中暑,甚至导致死亡。滥用药物也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之一。
过去,猝死常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,由于生活方式变化和压力增大,近些年一些年轻人也会意外猝死。普通人发生猝死的概率也在逐渐上升,主要与工作生活压力大、吸烟、酗酒、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。
运动前先做个身体评估
在运动过程中,如果出现不适情况,运动者应立即停止运动,坐下休息。如果休息后仍然不能缓解,则需要接受医学咨询。运动者可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可穿戴设备,以帮助自我监控和调整运动强度。运动中最危险的情况就是心源性猝死,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每次运动前进行症状评估,早期识别风险,进行预防。
《运动心血管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》推荐,初始运动、新发症状、拟提升运动强度的人,应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及进入相应的评估流程。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两个层级。其中,低风险状态是指,运动者与同龄、同性别的健康人群具有相同运动、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状态。高风险状态则指的是,合并有高龄、明确的心血管疾病、2型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,或将参与如极限登山、高山滑雪、铁人三项等极具风险挑战的运动,导致运动者发生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的绝对风险显著高于同龄、同性别的健康人群的状态。
专家指出,如确认处于低风险人群,可以不用进行特殊评估,也可进行初级评估。高风险人群若经评估能够进行体育锻炼,可以根据相应的运动处方及自身健康状况等制订运动计划。同时,在运动前、运动时以及运动后,运动者应时刻关注自身状态,比如有没有出现明显的胸痛、心悸、胸闷、憋气等症状。一旦出现上述不适,应立即停止运动,坐下休息。一般而言,血压波动、心率增快、呼吸困难、心绞痛等情况,均可以在休息后得到缓解,如果休息后仍然不能缓解,则需要立即就医。
心脏骤停后
抓住黄金4分钟急救
若在运动中发生心源性猝死,身边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,是唯一能提高院外心源性猝死生存的因素。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被称为“黄金4分钟”,但急救车通常无法在这4分钟内赶到患者身边,这就要靠患者周围的人进行施救,所以心肺复苏十分必要。
普通人在碰到心脏骤停的人后,首先,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,准确告知医护人员所在方位;其次,通过6点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心脏骤停:突然意识丧失,跌倒在地,可伴一过性、全身性、痉挛性抽搐,双侧眼球上吊、固定;喘息样呼吸,进而呼吸停止;颈动脉搏动消失;心音消失;皮肤、黏膜(口唇、颜面、甲床)青紫、苍白或花斑;双侧眼球固定、瞳孔散大、对光反射消失。
若出现上述任一情况,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。除了心肺复苏术,尽早使用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也是帮生命争分夺秒。
SPORTS
(陈小卿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